小班社会:抱抱
执教者:马佳慧
太仓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恒通佳苑幼儿园
一、研究课题名称:家园合作开发全育育人的研究
级别:苏州市课题
二、课题介绍:
家园共育是开展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阶段是人这一生中智力、情感、认知、社会交往等各种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以及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幼儿和成人相比较各方面的可塑性都较强,对周围环境的敏感程度以及对亲近之人的行为举止的模仿程度也较高,这就彰显了家园共育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家园合作教育是新时期深化幼教改革的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是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所在。另外,在现代教育观念下,也越来越强调“儿童本位”论,强调要尊重幼儿的天性和发展规律,客观的组织各项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杜威也曾经在他的理论中提到了所谓教育并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一些东西,而是让儿童本身的天赋能力生长起来。而幼儿在认知水平、社会参与度、生理及心理成熟机制等方面都和成人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幼儿很难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发展。课题组成员的此次课题研究刚好符合幼教改革的需要,可以充分贯彻“儿童本位”论,调动和发展幼儿的各项天赋能力。
采取家园共育的手段,实现对幼儿全面教育,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家园共育的结构和机制本身就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因此,课题组成员进行家园合作开发全育育人的研究,可以分析心理学的相关内容,完善学前教育的相关理论资料,为之后的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首先,此次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调查了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现状,并立足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现状,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文化、经济、政治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幼儿的行为模式和思维习惯,从而可以采取家园共育的手段,实现幼儿的全育育人;其次,课题组成员研究出的家园合作开发全育育人的策略也会应用到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掌握更多的幼儿教育方法,从而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最后,课题组成员通过此次课题研究,可以挖掘出家园共育教育模式的价值意义,促进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三、本节课研究主题:
《指南》社会领域中指出“4~5岁幼儿幼儿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这节活动的内容紧紧围绕“抱抱”这个环节来开展,理解抱抱的不同含义,知道喜欢、开心、安慰别人等时候可以用拥抱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幼儿抱抱自己喜欢的人,体验抱别人和被抱的温暖,从而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同伴和老师的爱,促进幼儿积极情感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⑴研究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的现状,分析幼儿园和家长在幼儿教育工作中的作用,丰富自己的教育经验和学术研究经验。
⑵研究出家园合作开发全育育人的策略,并应用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工作中,提高幼儿教育的水平,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五、理论/理念说明:
⑴人类发展生态论
尤里·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理论研究证明了构成幼儿周围人际关系的环境主要有五个相互联系的系统,分别是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大系统和长期系统。其中,每个系统都会受到其他系统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其他系统产生影响。微系统包含着儿童的家庭、社区、学校等可以让幼儿直接经历的地方。中系统包含着微系统之间的联系和互动,比如家长和教师的关系、学校和社会的关系、家庭和社会的互动等等,这就提到了教师和家庭,因此,课题组成员依据了人类发展生态论,分析了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共通性,为课题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⑵交叠影响域理论
交叠影响域理论是爱普斯坦结合美国学前教育发展现状,采取实地调查的方式,深入研究了幼儿园制度建设、社区文化、家庭教育等,总结各个社会组织的优势和联系,在此基础上开创出了家庭—幼儿园—社区之间的合作联盟伙伴关系,也为此次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六、研究方法:
⑴文献研究法
在此次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采取了文献研究法,利用本园的图书馆和知网、万方等数据网站搜集资料,了解了家园合作和全育育人的内涵,同时也总结出了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为后期的课题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⑵问卷调查法
在此次的课题研究工作中,课题组成员采取了问卷调查法,以问卷星的形式发送给家长,了解各位家长的工作职务,这些职务是否能够作为家园合作的资源,如邀请家长开设相关讲座及活动等等,以及进一步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的现状和家长对家园合作的教育方式的看法,为后期的教学策略实施寻求了支持,并获得了一定的数据。
⑶实地调研法
在本次的课题研究中,课题组成员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如采用家访的形式,向家长们沟通传达家园共育的重要性以及重要意义,为课题研究做好资料准备。
⑷行动研究法
在研究出家园合作开发全育育人的策略之后,课题组成员将这一策略应用于实际的幼儿教育中,观察这一教育策略的不足之处,并进行补充和完善。
七、相关过程设计简略说明
环节一:谈话导入,激发情感。
环节二:体验理解,播放不同情境下抱抱的图片和视频。
环节三:实际体验,感受温暖。
环节四:创设游戏,情感升华。
八、研究反思:
第一个部分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对家人的积极情感,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向他们表达爱意,从而点出主题。
第二部分在通过出示各种抱抱的照片和视频,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的过程中,教师还鼓励幼儿多多表达。可引导幼儿观察图片的局部特征,如人们的表情,猜猜他们的心情如何等,需要再细致地讲一讲。
第三部分引导幼儿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从而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在实际操作中幼儿既体验到了抱抱的温暖,又促进幼儿社会性和情感方面的发展。
在游戏环节中,有小朋友找不到朋友或者找的慢的没有抱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请幼儿说说感觉:有点不开心有点孤单等,引导幼儿去抱抱他们。对于拥抱在一起孩子、几个抱在一起的孩子,也可以让他们说说拥抱的心情、感觉。另外,还可以渗透数学,引导孩子数一数是几个人抱在一起的。此外,教师还可采取先请几个孩子游戏示范的方法,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并且针对出现的问题:抱的时候过于用力、拥挤等情况进行指导。
最后环节,引导幼儿情感迁移,鼓励幼儿回家后大胆向自己的父母表达爱意,并让幼儿说说温暖的话,体会到家的温暖及父母对自己的爱。
附教案:
小班社会:抱抱
㈠活动目标:
⒈知道可以用拥抱来表达爱,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
⒉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对爱。
㈡活动准备:
⒈物质准备:
有关拥抱的图片、视频以及小朋友哭泣的照片。
歌曲《爱我你就抱抱我》。
⒉经验准备:
能感受到家人、同伴、教师的温暖。
㈢活动过程:
⒈以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在家里最喜欢谁?(幼: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那你会怎么做,让他们知道你很喜欢他们?
⒉通过有关拥抱的图片视频,知道可以用拥抱来表达爱。
⑴出示图片(妈妈与孩子、小朋友们的拥抱图片)
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办法可以表达自己的喜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办法!
师: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请幼儿回答)
教师小结:妈妈非常爱她的宝宝,开心地抱着宝宝,这是爱的拥抱。小朋友们互相喜欢,拥抱在了一起,这是喜欢的拥抱。
⑵出示视频(中国队胜利的视频)
师:你们又看到了什么?运动员胜利后,他们在干什么?(中国队胜利后,运动员拥抱在了一起,这是胜利的拥抱。)
⑶继续出示图片(幼儿离园时的图片)
师:幼儿园放学了,你们看到了什么?爸爸妈妈来接小朋友感觉怎么样啊?(放学了,小朋友看到爸爸妈妈来接自己,他们高兴地拥抱在了一起,这是高兴的拥抱。)
⒊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
⑴体验与老师、同伴拥抱的亲切感
师:小朋友们,你喜欢你身边的小伙伴吗?那我们跟身边的小朋友抱一抱吧!
师:我们跟身边的小伙伴拥抱的时候,你们感觉怎么样?
师:老师觉得跟小朋友们在一起很开心,老师觉得你们很可爱!老师也想和你们抱一抱,可以吗?
师:刚才啊,小朋友与身边的小伙伴抱在一起,也跟老师抱在了一起。那老师想问问你们,跟小朋友还有老师抱在一起是什么感觉啊?(幼:香香的、软软的、暖暖的……)
⑵出示孩子哭泣的图片,愿意用拥抱的方式表达爱
师:这几位小朋友怎么了?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让他们开心呢?还有在什么时候我们会想要抱一抱?
⑶教师小结:小朋友们在开心、难过、摔倒的时候都想到了要抱一抱。和别人拥抱可以让我们感到开心。难过的时候我们可以抱一抱,开心的时候可以抱一抱,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样?(幼:抱一抱)对,我们可以把拥抱送给喜欢的人,那样他就会觉得很开心。
⒋以游戏《大家来抱抱》结束活动
幼儿与教师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音乐响起来的时候手拉手绕圈走,音乐停下来的时候,小朋友自由选择同伴、老师抱一抱。
⒌活动延伸
回家以后与家人抱一抱,对他们表达喜爱之情。
课题研究课评价表
授课教师 |
马佳慧 |
学校 |
太仓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恒通佳苑幼儿园 |
授课班级 |
小班 |
课题 |
小班社会:抱抱 |
授课时间 |
2023.2 |
项 目 |
评分点 |
满分 |
得分 |
设计 (10) |
1.符合规范要求和相关格式,选取的指导理论或理念恰当,过程或重点环节设计等体现问题的解决,成效的产生。 |
10 |
9 |
实施
(70分) |
2.研究目标明晰、恰当,体现与教学目标一致性。 |
5 |
5 |
3.研究观察点的选择符合研究目标,信息采集点明确、可操作性强。 |
10 |
9 |
4.课堂教学中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要素相关度高,主题凸显、成果彰显。 |
10 |
10 |
5.注意在教学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或理念、研究成果,相关经验和程式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
10 |
9 |
6.教学手段、策略、技术应用有效,资源选择使用得当。 |
10 |
9 |
7.在研究主题引领下,课堂教学方式有改进、突破和创新。 |
5 |
4 |
8.教学环境设置合理,教学氛围和谐。 |
5 |
5 |
9.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堂引导协调能力强。 |
5 |
4 |
10.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高,参与面广,思维活跃、学习品质高。 |
10 |
9 |
效果
(20分) |
11.解决了研究中所预设的问题,验证了课题研究假设。 |
10 |
8 |
12.学生相关学业水平和综合能力有效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感受成功的乐趣。 |
10 |
8 |
评课者 |
教研组 |
实得分 |
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