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确会议核心内容 周老师指出,本次课题会议聚焦幼儿成长档案的设计与内容优化,旨在深入探究幼儿发展性、过程性评价,通过科学设计成长档案,客观了解幼儿发展状况与个性特点。会议从创建成长档案的重要性、规划设计、制作要素、分享交流四个方面展开研讨。 二、剖析成长档案四大要素 孙老师:提出制作成长档案的四大要素。素材来源需依据《指南》《保教质量评估指南》,结合幼儿年龄特点筛选典型内容;评价主体涵盖教师、家长、幼儿三个维度;评价内容要有全局意识,全面呈现幼儿发展;表现形式可通过特色色块、立体卡片等创新方式,提升档案吸引力与信息承载量。 陈老师:强调幼儿成长档案是幼儿生活缩影与家园联系纽带,创建关键在于打破模式化,赋予档案生命力。 唐老师:认为在规划设计上,教师、家长、幼儿应紧密配合,以班级主题活动为框架,记录幼儿在家园共育、各类活动中的精彩瞬间,融入多元评价。 三、阐述创建幼儿成长档案的重要性 张老师:成长档案通过收集幼儿作品、观察记录等资料,能全面呈现幼儿成长发展历程。 马老师:可动态评估幼儿发展水平,将终结性与形成性评价结合,提升评估准确性。 孙老师:有助于教师了解幼儿学习特点与需求,支持“以幼儿为主”的学习,培养幼儿自我评价与目标制定能力。 四、确定成长档案的内容 周老师:成长档案内容涵盖幼儿身体、动作、认知等多领域,形式多样。包括幼儿作品(美工作品、口述记录)、文字记录(面谈记录、观察记录)、影像资料(照片、录音、摄像)、各种测验和调查结果(调查表、检核表)。 陈老师:详细说明面谈记录可围绕特定主题,了解幼儿想法与需求。 张老师:阐述观察记录分系统化记录和逸事趣闻记录,后者可结合照片捕捉幼儿有趣瞬间。 马老师:强调各类调查表能快速了解幼儿情况,为教育提供参考。 五、明确创建成长档案的原则 计划性:教师需确定作品收集方式,规划面谈时间,制定与幼儿、家长分享档案的计划。 幼儿参与:鼓励幼儿参与档案封面设计,引导幼儿回顾、检视自己的作品。 家长参与:向家长说明档案用途,邀请家长收集幼儿在家作品与趣事,增进家园信息互通。 规范撰写:教师为幼儿作品添加时间、背景等记录及评价,定期撰写观察记录。 深度反思:幼儿、家长、教师通过档案反思成长与教育过程,为个性化指导提供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