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4下)4月学习资料:幼儿园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探究

作者: 时间:2024-04-09 点击数:

幼儿园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探究

摘要:进入5G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信息技术的融合,传统的家园共育模式不再满足现有的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的互动与需求。同时,随着家长整体素质逐步提高,创新家园共育模式,成为幼儿园与家庭获取和传输信息,充分挖掘、整合、运用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实践探究,让传统家园共育模式发生变化,让家园共育更新、优化、与时俱进。

关键词:创新;家园共育;模式

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功效。”随着信息化与教育、生活的融合,幼儿教育正在发生翻天覆地地变化,教育的理念、实施举措都随之更新、优化,而家园共育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与弊端,凸显为以下方面:

1.为了“共育”而“共育”。表现为幼儿园对于“共育”的目标与意义,没有过多思考,共育只是工作的惯性与形式。

2.单向灌输多,双向交流少。表现为幼儿园为主,家长跟随。主要目的是通过移情和共情,争取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与支持。

3.资源挖掘运用不充分,信息共享不足。表现为将资源的正和运用,理解为配合幼儿园收集材料、辅助活动居多。

4.形式单一,缺乏系统性与延续性。表现为通过组织家长会、家访、家园联系册、家长学校、家长论坛以及QQ群等单个零散的活动,帮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情况。如何改变这些凸显的问题?如何摒弃传统家园共育中的弊端?如何让家园共育能够与时俱进?这一系列的问题推动着我们不断思考与探究。一、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理解与认知“家园共育”是在幼儿园阶段,通过幼儿园、老师与家长之间的共同合作、共同教育、形成合力,具有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实践活动。“家园共育模式”是对家园共育理念、内容、实施路径的综合要素,形成体系。“创新家园共育模式”是通过分析聚焦家园共育的主体及其意义,理清家园共育的保障机制与条件,确定幼儿园、教师、家长在家园共育中的角色定位,创新家园共育实践路径,探究行之有效的方法与举措,为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供科学适宜,操作性强的实践研究,以达成家园共育的意义与使命,完善幼儿的健全发展。

二、创新型家园共育的核心要素

创新家园共育模式探究的核心要素,主要聚焦在对“创新”和“共”的相关内容理解上。

(一)“创新”的定位与聚焦

1.思考——“新”在哪里?“新”,一方面体现在破“旧”,另一方面体现在“更新”。“破旧”需要梳理、需要摒弃,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基于分析后的筛选、舍弃与整合。“更新”不是无中生有,而是有中生有。是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进行优化,形成新的理念与做法,建立新的实操模式。

2.聚焦——如何“新”?

围绕以上两个维度,在完善保障机制与条件,建立新体系、新职能;梳理角色定位,形成新的共育关系模式;实践更贴合时代、更优化的方法和举措,建立新的实践路径,以及需要重视的评价体系。这些都是“新”的关注点。(二)“共”育的灵魂三问为了打破为了“共育”而“共育”的惯性,对于共育的“共”是要琢磨清楚的。为此,我们要追溯家园“共”育的灵魂三问:1.与谁“共”育?2.“共”育什么?

3.如何“共”育?

与谁“共”育?家园共育的“共”字说明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幼儿阶段,共同承担使命,共同作用于幼儿阶段的学习与发展。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三方均是幼儿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主体,他们之间是平等互助的伙伴关系。

“共”育什么?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基成为幼儿园、教师、家长的共同愿景与目标。

如何“共”育?形成共育共管的制度,建立共融共享的合作关系,营造共生共享的共育氛围,实施创新多元的共育路径,健全完善共育评价体系,是进行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完整实践路径。

三、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一)形成创新共管的组织机构与制度

1.共建组织机构在常规家园共育组织机构的基础上,结合当下幼儿园与家长的现状与需求,新建家长社团、家长助教团、家长义工团、家教分享团等组织机构。公示各组织机构的职能与要求,教师和家长采用自选和竞聘的方式进行。每学年的组织机构的选择与参与,不仅让各组织机构组成的人员,自动达成教育理念和关注点的认同,而且,让每一个成员都有团队的归属,为建立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亲密联系与归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优化制度共管随着家园共育组织机构的不断更新与建立,各组织机构的制度建立成为必不可少的保障。我们打破以往幼儿园单方面建构制度的做法,采用参与组织机构的人员共同制定管理制度,然后将各组织机构的管理制度进行汇总编撰,形成共同约定、切实可行的家园共育制度,有效地保障了家园共育工作。

(二)营造共生共享的共育氛围一个好的组织机构要想更长远地运作与发展,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必然。“共生”即是共同生活,“共享”即是共同分享。每一个家园共育机构的成员,在一起共同感受生活,分享信息、资源。

(三)建立共融共长的合作关系家园共育的每个组织机构都按照“基本式+”的模式进行运作。“基本式”即是每次活动的例牌“读书分享会”,“+”是各组织机构可以根据参与成员自身情况进行选择组织与参与的活动。通过读书分享会这个基本式,将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观念进行融合,在良好的读书分享与学习氛围中,相互融合、共同成长。

(四)实施创新多元的共育举措创新多元的家园共育举措焦点不在于活动的新颖与多样,贵在组织与实施的过程中能够兼顾实际、结合需求,照顾个性,以达成共生、共享、共融、共长的愿景和目标。接下来,呈现三个不同的案例,感悟实施举措过程中的核心要素。

案例一:“菜单模式”的家长学校为了打破例牌式、任务式的家长学校活动,在家长学校运作过程中,采用“家教分享团”提出的“菜单模式”。提前征集育儿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难点,形成学期家长学校的交流内容。再运用信息技术问卷星征集、投票,确定好每个交流话题的实施模式,形成学期5次家长学校的菜单。家长拿到家长学校的菜单,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菜单模式的家长学校,让每一次的共育互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案例二:“好书漂流”把书读“厚”了在“好书漂流”的共育活动中,我们提倡把书读出“厚度”,鼓励大家在漂流的书上记录读感、所悟。依次传递的过程,不仅是对书本内容的学习,更是彼此之间的分享和连接。

案例三:家长社团里的“每天进步一点点”幼儿园创设了5个家长社团,分别是歌唱团、故事团、舞蹈团、木工团、烹饪团。前三个社团纯粹对接家庭。通过与幼儿园、教师在社团里的互动,影响、改变家庭氛围,学习家庭教育的多样举措。木工团和烹饪团是亲子社团,支持家长通过参与社团,改善家庭教育理念、氛围与做法,深度了解、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建构,与幼儿共同成长。

(五)健全完善共育评价体系在健全评价体系时,充分考虑评价手段、评价主体、以及评价方式等。采取问卷、统计、调研等手段,了解家园共育的实际状况,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家长、专家、同行等齐参与,分析存在的问题,不断改进、优化,让评价真正发挥作用。结束语创新家园共育模式的探究,紧跟教育的时代方向,通过完善与优化家园共育的理念、内容和形式,推动幼儿教育的创新、更新。让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教育目标上达成共识、共通,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邵萍《家园共同体的建构——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法与策略》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12

[2]高文春《润爱教育:幼儿园家园共育的探索与实践》吉林人民出版社2019.12

[3]董颖春《家园共育课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10

[4]王普华《幼儿成长揭秘:常见问题分析与家园共育策略》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4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