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策略探究
吴旻烨
摘要: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开展幼小衔接教育能够帮助即将进入小学阶段的幼儿做好学习准备、交往准备、身心准备和生活准备,对他们之后的成长非常重要。在当前国家学前教育改革背景下,幼小衔接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家庭和幼儿园的密切合作。家园共育能够解决幼小衔接教育面临的问题,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小学阶段所需的各项意识和行为习惯。这对促进幼儿身心全方面成长、完善幼小衔接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幼儿;家园共育;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与特点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
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儿童学习与成长的两个关键时段,教师应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帮助幼儿提前熟悉学习和生活的变化,为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做好学习准备、交往准备、身心准备和生活准备,为幼儿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学前教育与小学教育在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开展过渡时期的幼小衔接教育并不容易。教师只有明确幼儿园的特色、小学的特色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才能够更好地把握教育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幼小衔接教育。
(二)幼儿园和小学教育的区别
1.教育内容的差异
在教育内容方面,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着明显差异。在幼儿园中,教育内容多以启蒙性教育为主,涵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偏向幼儿认知能力、生活能力、社会交往、心理健康和身体机能等方面的教育。但小学阶段的教育更加注重对多学科知识、思想品德和身体素质的学习和培养,要求儿童拥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思考能力。因此,作为儿童教育的不同阶段,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存在明显差异。
2.教育形式的差异
在幼儿园教育中,学习主要靠多种形式的游戏、体育活动实现,活动的场所相对开放且自由。但是小学阶段的课堂则呈现很大的不同,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坐在座位上,且每节课的40分钟内必须保持足够的专注度,不能私自活动或与他人交流。由此可见,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课堂要求存在很大差异。在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时,教师要着重提升幼儿的专注能力,使他们学会领会教师提出的要求和问题,更好地应对成长的需要。
3.教师角色的差异
在学前教育中,教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教师既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也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还是幼儿园内生活的养护者,更是幼儿模仿、学习的榜样,是幼儿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引路人。而在小学教育中,教师虽然扮演的角色更少,但是每种角色都更加重要,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的管理者,全方位负责学生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教师的不同角色也反映了两个不同教育阶段在育人目标上是有明显差异的,呈现着阶段性的特征。
二、当前幼小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教育内容选择不全面
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的内容和要求也越发明确,幼儿园阶段需要进行的教学也有了明确的界定,教师的教学不能超出这个范围。但是在幼小衔接教育时期,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会选择将孩子送到课外辅导班提前学习。由此可以看出,当前幼小衔接教育存在教学内容不全面的问题,或者说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幼儿家长的需求。
(二)幼小衔接教育方式方法不得当
学前教育往往以游戏教学、亲身实践等教育方式为主,而小学教育则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幼儿园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时,为了让幼儿提前对小学课堂有一定了解,可以请小学教师来到幼儿园进行示范授课,并告知幼儿一些注意事项。但在实际的幼小衔接教育中,小学教师来到幼儿园后往往只会讲解一些生活事项,幼儿无法感受小学的实际要求和节奏。另外,幼儿园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存在不足,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效果较差。
(三)幼小衔接中家团共育效果较差
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从学前教育向小学教育进行转变的重要过渡,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这一阶段的教育离不开家长的关注和支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家长仍然忽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的有机结合,将教育完全交给了幼儿园,这种教育理念导致了家园共育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缺位。事实上,幼小衔接教育需要幼儿家长的紧密参与,以取得1+1>2的效果,使幼儿在过渡时段能
够提升自身的多方面能力。
三、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家园沟通,保持观念一致
沟通是幼儿园在进行家园共育时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如果缺乏沟通,意味着幼儿园与家长之间的联系是松散的、不紧密的,双方在育人目标和育人方式上没有达成一致,这会降低家园共育的效果。另外,部分幼儿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管理会产生疑问,需要幼儿园教师积极倾听和回答。通过与幼儿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教师能够解答家长内心的疑惑,有助于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使双方在育人观念方面达成一-致,最终改进幼小衔接教育工作,让家园共育的理念能够有效落实。在沟通的过程中,表达与倾听是非常重要的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围绕幼儿的情况与家长进行充分沟通,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内的表现,增进家长对幼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幼儿园教师也要学会倾听,了解家长的想法和其对幼儿园工作的
建议,尤其是家长委员会,教师要鼓励他们说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特别是有关幼小衔接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教师应鼓励广大幼儿家长积极进言献策,为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提供更多建议,最终推动幼儿园教育水平的提升,让每一名幼儿都能够在幼小衔接教育中成长和受益。
(二)邀请家长参与,分享成长故事
在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式也要进行一定调整,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促使家长关心孩子的表现与成长,让幼儿园教育工作获得家长更多的理解与支持。在幼小衔接主题教育活动中,虽然大多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将知识和道理传递给幼儿的教育方式却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可以发动广大幼儿家长,让他们进入学校,进入课堂,讲一 讲有关人生成长的故事。通过邀请家长讲述自己人生中有意义和价值的往事,减弱幼儿对小学生活的担忧与恐惧心理,让幼儿感受不一样的故事与哲理,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与朝夕相伴的幼儿园教师相比,家长来到课堂是一-件新奇且令幼儿兴奋的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也有着自己独立的观点。家长人生中的故事,真实且丰富,有助于幼儿看到家长在人生成长历程中正能量的一面。当然,家长讲的故事的主题可以是好人好事,可以是努力拼搏走向成功,也可以是以公众利益为先、承担社会责任,这些故事不必是什么大事,可以仅仅是生活中真实、真切的小事,只要能让幼儿感受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即可。家长讲述的故事能够让幼儿感受到在我们身边有这么多平凡但是又不平凡的人,从而对幼儿形成正向的价值观引导。通过这样的教育,幼儿在面对即将到来的小学阶段时,能够产生更加乐观、积极的情绪,这对他们其他方面能力的养成也会起到促进作用。
(三)关注幼儿行为,注重习惯养成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方面。一个人良好的习惯不仅体现在学习上,也体现在生活中。因此,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上,需要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一内一外,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具体来讲,首先是要互相沟通,增强信任,也就是需要家长的配合,当孩子出现行为习惯不端正的问题时,双方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解决问题。其次,教师要主动开展幼儿纪律意识、专注能力、规则意识、领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采用鼓励式教育的方式,引导幼儿逐步养成正确的思维想法和. 行为习惯,最后,教师也要将幼儿平时活动中的各项表现积极反馈给家长,让家长能够看到孩子在幼儿园中的成长和进步,对幼儿园工作更加支持和信任。
幼儿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在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家长纳人教学评价体系。在以往的幼儿评价体系中,教师往往作为绝对的主导者进行评判,这种方法虽然较为简捷高效,但并不全面、合理,因为评价的主体越少,评价的结果可能会越狭隘。因此,将幼儿家长纳人幼儿评价体系,能够使评价主体变得多元,这不仅对幼儿成长十分有利,也便于家长了解幼儿园工作,增进家长对幼儿平时在园内多方面表现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落实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
(四)提前了解小学,做好心理准备
学前教育是幼儿身心快速成长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仅在身体上快速成长,在心理上也逐渐朝着小学生的身份转变,自主意识和活动能力都有显著提高。身心发展较快的幼儿在进入小学时能够表现出极强的环境适应性,面对越发繁重的学习任务时也能够从容应对。但部分幼儿由于缺少身心准备,在进人小学后仍然保持着原本的状态,没有适应小学的生活和节奏。针对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强化幼儿即将升人小学的身心准备工作,通过带领幼儿了解小学的活动,增强他们对小学的熟悉感,更好地助力幼小衔接。有一部分地区,可以较早确定即将升人的小学。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幼儿进行“绘画小学”活动,增进幼儿对小学的认识,为其即将升人小学做好心理准备。根据绘画本身的需要,首先,教师要鼓励幼儿对自己将要前往的小学进行实地考察和观摩,对小学的大门、主楼等主体框架进行初步勾勒;接下来让幼儿通过小学照片,在家中用不同颜色的彩笔进行绘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与幼儿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明白这一活动的必要性,并辅助幼儿完成相关任务。回到幼儿园后,教师可以让幼儿围绕自己绘制的小学绘画进行交流,同时对幼儿绘画的颜色、线条、图形进行指导,帮助每一名幼儿绘制出精美的绘画。这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帮助幼儿增强对小学的熟悉程度,减轻其前往小学上学的心理压力,为他们进入小学做好身心准备。
(五)提升交往能力,适应社会环境
在幼儿园教育走向小学教育后,幼儿会面对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与更多的人际交往,这需要教师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着重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幼儿成长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能力,对促进幼儿认识.世界、进行人际交往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前教育过程中,必须提高对幼儿社会交往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多样的幼儿活动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开拓进取,培养幼儿良好语言习惯,提升幼儿园水平,让幼儿茁壮成长。
例如: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寻宝”游戏时,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的形式促进幼儿之间的交往,推动他们共同合作寻找“宝物”。首先,教师可以遵循自愿原则,选择合适的“寻宝”小组长,让小组长安排小组成员之间的任务和分工,如有的幼儿负责看“寻宝图”.有的负责规划路线、有的负责“寻宝”、有的负责记录。
这样的方式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为他们接下来在小学的集体生活做好准备。同时,小组长的存在也能够让集体活动更加步调一致,有利于活动的有序开展。此外,小组活动还能锻炼组长的组织能力,锻炼组员的纪律意识和尊重规则的能力,促进彼此间社会交往能力、纪律意识、专注意识等多方面能力的共同提升。
总之,幼小衔接教育是一项复杂的、涵盖众多方面的综合教育。良好教育的
开展需要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努力,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取得良好的幼小衔接教育效果,更好地帮助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遵守纪律的意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丰富的生活技能,最终让幼儿更好、更快、更顺利地进人小学生活,让祖国的花朵在阳光下绽放。
参考文献:
[1]杨雯珺.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现状与研究[J].科技风,2021(31):186-188+195.
[2]路娟.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是幼小衔接的关键[J.当代教育与文化,2021(05):53-59.
[3]游达,陈琼,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开发与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1(17): 104-105.
[4]付冬梅.关于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几点思考[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1(06):110-111.
[5]蒙芸芸.幼小衔接视角下幼儿.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与研究[间].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21(04):147-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