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折能力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石,能帮助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积极心态,而非轻易放弃。培养这一能力,需从日常小事入手,既不过度保护,也不盲目施压,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跌倒了自己爬起来”。
一、允许孩子“犯错”,从错误中学习
孩子学系鞋带时,可能反复系错;搭积木时,刚搭好就倒塌;画画时,颜色涂出了线条……这些都是成长中的“小挫折”。此时,家长不要急于纠正或代劳,而是说:“没关系,再试一次,妈妈相信你能做到。” 比如孩子搭积木倒塌时,引导他观察:“你看,下面的积木没放稳,所以上面的会掉下来,要不要试试把大积木放下面?” 让孩子在错误中找到原因,明白“失败是因为方法不对,不是自己不行”。
避免因怕孩子受挫而包办一切,比如“你别碰,会打碎”“这个太难了,我来帮你”。过度保护会让孩子觉得“我做不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相反,让他在可控范围内体验挫折,比如学用勺子吃饭时弄脏衣服,学骑平衡车时摔几次跤,这些“小代价”能让孩子明白:想做好一件事,需要坚持和尝试。
二、设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积累成就感
抗挫折能力的核心是“我能行”的自信心,而自信心来自于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家长可以给孩子设定难度适中的任务,比如3岁孩子学穿鞋子,先从“把脚伸进鞋里”开始,完成后鼓掌:“你自己把脚伸进去了,真棒!” 再进阶到“系粘扣”“系鞋带”,一步一步提升难度。
当孩子面对较难的任务(如拼图、解扣子)想放弃时,不指责“你怎么这么没耐心”,而是拆分任务:“我们先拼出四个角,再找和角上颜色一样的拼图,好不好?” 用“小步骤”降低挫折感,让孩子在完成每一步时获得鼓励,逐渐积累“我能克服困难”的信念。同时,不拿孩子和他人比较,不说“你看隔壁小明早就会了”,而是关注他的进步:“你这次比上次多拼对了两块,进步很大!”
三、教孩子“表达情绪”,学会接纳不完美
孩子遇到挫折时,可能会哭闹、发脾气,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家长要先接纳他的情绪,比如孩子因搭不好积木哭时,说:“积木倒了,你肯定很生气、很着急,对不对?妈妈小时候也会这样。” 让孩子知道“难过是允许的”,再引导他表达:“你可以说‘我很生气,我想再试试’,而不是乱扔积木。”
同时,用自身经历做榜样。比如家长做饭时不小心打翻了碗,别说“真倒霉”,而是笑着说:“哎呀,不小心弄掉了,没关系,我们一起收拾好,再重新做就好啦。” 让孩子看到,成年人也会犯错,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还可以读《不怕犯错的小狮子》等绘本,通过故事告诉孩子:“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