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下)6月份学习资料:家园共育助力幼儿自理、自立、自强

作者: 时间:2023-06-26 点击数:

高 钰

摘要:如今,劳动课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尤为关注幼儿劳动教育。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助力幼儿提升劳动品质,养成劳动习惯,树立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技能,最终实现幼儿自理、自立、自强。家校共育促进幼儿劳动习惯养成,需要专业的理论以及成功的实践案例作为支撑,给家长和幼儿教师带来清晰而专业的教育思路,当然也离不开家长的认可与配合为劳动养成教育持续发力。幼儿教师应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在劳动习惯养成教育中大胆创新与实践。

一、家园共育,促进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需要在周围教育环境的熏陶下,在幼儿教师的语言激励下,在规则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渐规范下,在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坚持实践下才能逐渐养成。我在当前的学前教育过程中发现,很多幼儿在劳动时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服务能力及意愿不强烈,热爱劳动的情感不浓,自理能力差,尚未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给当前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工作增加了难度。幼儿园是培养幼儿劳动习惯的主阵地,幼儿园应积极拓展幼儿劳动渠道并与家长展开合作,想方设法调动幼儿劳动的积极性,由浅入深地促进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二、绘本故事激发幼儿的劳动意识

幼儿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喜欢各类生动有趣的故事。幼儿教师应整理有关劳动习惯养成的绘本书单分享给家长,并在幼儿园中让幼儿读《小水桶》《懒惰的熊》《我长大以后》等各类童话故事,建议家长在家中开展亲子共读。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了解劳动能给我们带来各种美好的生活,而懒惰会让我们的生活变得一塌糊涂,从而在积极情感中求真、求善、求美,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教师可以安排丰富有趣的劳动教育故事会,邀请家长给幼儿讲述职业故事,让幼儿了解各行各业劳动模范的故事,把令人动容的劳动事迹用图片、语言、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给幼儿树立榜样,促进幼儿劳动意识的萌发。

三、生活教育让幼儿积累劳动经验

生活即教育,劳动促成长。幼儿教师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现有的教育资源和实际情况出发与家长开展合作,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积累劳动经验,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幼儿教师应挖掘家长资源,或与附近的社区、农场开展合作,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学,从而积累劳动经验。幼儿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幼儿走出幼儿园,到附近的超市里观察售货员的日常工作,了解清洁工的辛勤付出,走进厨房了解各类面食、甜点的制作方法,感受劳动带来的喜悦,积累各种劳动经验,提升自我服务能力。幼儿教师和家长应达成一致的教育观念,让幼儿的劳动习惯培养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在每天早上起床时教幼儿整理床铺,让幼儿学会搭配衣物、拿碗筷、刷碗、擦桌子、扫地等,从而体验到为他人服务带来的美好感受。幼儿教师和家长还可为幼儿准备一份幼儿劳动习惯养成手册,每周选择一位值日生负责监督同伴的卫生情况。家长在幼儿每天劳动后给予幼儿小红花鼓励,在日积月累的评比中激发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增强幼儿为集体服务、为家庭服务的意愿,促进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

四、家风家教熏陶让幼儿感知父母的操劳

众所周知,良好的家风家教对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大有裨益。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以身作则,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这样,幼儿便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人类很多美好的思想道德品质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家园合作开展“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家风分享会,可以让幼儿在良好的家风中增强社会适应性,掌握独立生活能力,养成自立精神。充满正能量的幼儿园文化能不断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让幼儿在良好的家园氛围中茁壮成长。同时,幼儿园要为幼儿设计家务劳动清单助力幼儿自理、自立、自强,家长在生活中要放手让幼儿大胆去做,并给予一定的劳动指导,让幼儿在赞美中提升劳动热情。幼儿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需要家园长期配合,持之以恒,从而让幼儿感受到劳动带来的快乐。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