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中的有效沟通策略》
邝禹绮
摘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父母是幼儿园教师的关键合作伙伴,应本着重视、公平、互利的原则,让父母积极主动参加到幼儿园教育活动当中。
幼儿老师向父母详细介绍幼儿园的育幼教育工作,争得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掌握幼儿特性和家中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活动。与家合作,使幼儿在园中获得的学习经验可以在家中再次推进乃至发展,让父母积极主动参加幼儿园教育。
本文通过剖析幼儿老师与父母沟通交流中的错误观念,讨论幼儿老师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部分方法,便于更好地完成幼儿健康快乐成长的目标。幼儿老师与父母的社会角色、文化涵养、教育核心理念可能存有诸多差别,因而学前教育问题存有诸多不一致。目前,因幼儿老师与父母沟通交流不够或沟通交流欠缺专业技能所导致的误会在幼儿园中很普遍,这些都会影响家中共育的成功开展。
关键词
幼儿教育、家园共育、沟通等
正文
一、相关概念简述
㈠家园共育
《现代汉语常用词用法词典》定义的合作是“共同努力实现共同目标或达成成就”,社会学中指在人们之间的行为关系、研究中的合作。吴立坚(2022)理解的合作是在不同的人或群体之间进行交互以实现同一目标的一种方式,当无法在一方努力的基础上实现目标时,人们会寻找一种多方的方式行事,达成共同目标,并且共同受益的方法。这是一种伙伴关系,根据合作指南,它分为合伙制和分工合伙制。合作是各方在此问题上的作用,是各方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合理使用的方法。这是共同的作用。分工是对许多小目标之一的实行,所有小目标都必须独立运作,并最终实现目标的统一。
根据上述合作的定义,可以看出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要求是:首先,双方的目标相同,并且双方都认为通过教育的方式能够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其次,合作是共同的力量,双方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互帮互助,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依靠任何一方;再者,学龄前儿童和家庭必须具有这种能力,且这种能力具有多样性、互补性,并为共同追求目标做出贡献;最后,双方在教育儿童的过程中有着根本的信任,交流伴随着相互理解,也就是说,他们认为彼此的工作都是有利于儿童的成长发展,每个人都为实现儿童发展的共同目标付出自己的努力。
㈡幼儿园新教师家长沟通工作的重要性
从儿童角度来看,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父母和学龄前老师是两个重要因素,双方都需要为儿童做出共同努力。父母和学龄前老师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这对于幼儿的早期发展至关重要。
基于家长的角度来看,父母是孩子接触到的第一个人。父母是孩子的主要老师,家庭教育不能被幼儿教育所替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有血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也有其优势。对于父母来说,作为孩子的教育者,他和孩子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互动是最亲密、最频繁的。实际上,父母任何时候都在潜意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渲染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老年,父母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孩子。因此,父母与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可以让父母的学习技能得到提高,使父母更好地了解教育知识,同时增加父母对学前教师的理解,使父母更好地学习。
对于幼儿园教师来说,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获得父母的认可和信任。家长的认可推动了幼儿园老师的发展,给新幼儿园老师带来成就感,这样,新进的幼儿园老师就可以更加努力地工作。因此,幼儿园教师必须做好家园合作,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二、幼儿教师与家长家园共育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问题主要包括缺乏针对性、主动性、逻辑性等方面,以下将予以详细介绍。
㈠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针对性
一位幼儿老师在与父母沟通交流之前,并没有搜集这个小孩近期各层面发展状况的材料,进一步深层次剖析,获取必须与父母沟通交流的问题。与此同时,对于自己的沟通交流目标是小孩的爷爷奶奶,或是小孩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文化涵养、教育核心理念等更是一无所知,没有提前准备。父母和小孩讲话时无法立即掌握父母的意向,无法把握住恰当的内容,进而有针对性地与父母交流,沟通交流效果甚微。
(二)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主动性
有的幼儿老师很有可能自己较为腼腆,有的很有可能会考虑到自己文化涵养能力不足,有的则担忧父母的素质和文化水准、年纪等要素,不愿花時间和父母积极沟通交流,与父母的交流反倒非常容易暴露自己的缺陷,更有可能担忧产生不必需的常见故障。
儿童父母关键有两种种类:一是父母较为积极主动,可以积极与幼儿老师交流,但不多;另一种父母是内向型,忙碌或很少与幼儿老师积极主动交流,这类父母在家长中占大多数。除此之外,许多父母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是片面性的,也便是说,沟通交流是从教师流向父母,父母的角色是观众,一般处于被动地听,无法积极主动地参加学前教育。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缺乏逻辑性
一位幼儿老师在和爸爸妈妈讨论小孩的情况时,不清楚产生了什么,没有逻辑性。不同的小孩本人状况不同,不同的父母关心点不同,所以交流的关键和方式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因为没有整体规划好沟通交流的职责分工、目标、内容、思考、沟通交流的效果和过程,经常会被父母牵着鼻部走,闲聊,谈一些不关键的、非重心的內容,没法做到沟通交流的真实目的。尤其是幼儿园小班课程小孩的父母,广泛关心小孩在幼儿园里的主要表现,乃至不清楚怎么提出问题。老师正确引导不好,造成家里沟通交流无效。
三、幼儿教师与家长如何有效的沟通
(一)欲抑先扬,达成共情
幼儿老师要掌握机会,运用与父母接触的适度机遇,积极主动与父母交流,进而真真正正完成家中一同塑造。发展幼儿个性化,是幼稚园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如何让幼儿老师和父母在教育上达成共鸣,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幼儿园工作,重要的是与父母交流能不能“感情用事”,让父母体会到你是真心为小孩考虑,一直为小孩的未来投入真心,让父母想要敞开心扉与教师交流。教师要留意方法、时间和地点,在交流中彼此不可防止地会提到小孩的缺陷。教师要留意沟通技巧,任何小孩都有阳光的一面。我们交谈时首先要毫无疑问地展示小孩的优势,随后找到不足,进而有益于小孩的全方位发展,这样父母更容易接纳老师的建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幼儿老师要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与父母同心协力,洗心革面,争得父母的接纳。幼儿是社会的未来,是爸爸妈妈的期待,幼儿的微小发展全都是爸爸妈妈愉悦的原动力。幼儿老师每次对小孩的夸赞,在让父母开心的同时,也会让父母感到轻松,自信、开心地对待教师。让他们积极提出教师和当前小孩存有的一些不足,以期获得教师的指点和协助,甚至可以提出一部分合理化建议,有效促进家园共育。
(二)平等交流,善于倾听
建议幼儿老师在与父母沟通交流时留意方式,一般用咨询语调征求父母建议,而不是有观念地从上面看,讲出“必需”、“应当”等词句。不要责备爸爸妈妈或憎恨爸爸妈妈,要懂得相互之间重视,留意在交流期间聆听。例如,班上一个小孩一直喜欢捣乱,有次他又从其他小孩那里拿了一块钱,当他的爸爸妈妈来接他时,你告知父母:你的小孩又拿了别人的钱,你要管好他,这种行为和小偷区别并不大。
爸爸妈妈一定会感觉难受、不体面,现场就骂小孩,自然对老师也没什么好感。想想看,小孩的父母来接他,老师摸着他的头微笑着对父母说:“小孩最近上课表现比以前好多了,不怎么跟别人起冲突,今天可能捡到了其他小孩的一块钱,却忘了还给对方。在你的协助下,我们一起帮小孩改掉这个习惯,让他健康快乐成长。”
实际上父母一听就搞清楚是怎么回事,父母也善于告知他们自己的念头,大家达到一致,并采用有效的对策。
(三)提供交流平台,促进高效沟通
组织父母参与学前教育是家中一同塑造的关键,因此幼儿园成立核心父母会,为父母提供公平交流的平台,多进行父母座谈会、茶话会、经验交流会等。父母和老师一起阐述自己的建议,让父母分享自己的心得,老师可以分享年幼小孩的日常生活。通过进行座谈会来拉进家庭关系。与此同时,老师可以在学年开始或结束时进行父母座谈会,搜集父母关于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建议、构思。对于父母广泛关注的问题,老师可以事前告知父母;碰到幼儿园课程管理难点时,邀约父母们参与探讨,寻找最恰当的管理方式。
例如,儿童在幼儿园与他人产生矛盾而遭受伤害,幼儿园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到父母。对于如何处理此事应进行父母座谈会,与父母们一同商议。由父母来教育自己的小孩对此负责,或是教育他们道歉来解决问题。而且,爸爸妈妈面临自己的小孩负伤会不会丧失理智,把不正确归咎于老师?对于父母“通过过激语言,影响自己的幼儿产生不正确价值观念”的问题提出探讨,通过这种探讨使父母塑造正确的家教观念,当小孩遭遇这样的问题时,可以采用和睦的对策处理问题。
家中一同塑造是学前教育的关键构成部分,父母在学前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如何把握好沟通技巧,需要与父母探讨交流,使其更好地发挥。家中一同塑造的岗位职责,是全部幼儿老师务必具有的基本素质。同时,沟通交流是一门深奥的大学问,把握沟通技巧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必须长期不懈的努力,持续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乃至完成真真正正的家园共育。
四、结论
幼儿园教师与父母之间的良好沟通对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至关重要,不仅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幼儿期是一个人一生当中快速发展的时期。研究表明,家庭和幼儿园都影响着儿童的身心发展,对孩子影响的两个方面必须在同一方向上,才能使同步的影响加倍。幼儿园教育能否见长,在家园合作中主要取决于父母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老师和父母必须互相理解。
孩子的父母爱子心切,常常提出不合理要求,幼儿园教师应体谅那些爱孩子的父母,从家长的角度去了解父母,在他们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交流思想,进行友好的沟通;家长应该了解幼儿园老师,从老师的角度进行思考,并理解和原谅幼儿园老师暂时的工作疏忽,为改进老师的工作提供宝贵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