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下)3月份学习资料:浅谈家园共育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作者: 时间:2023-03-20 点击数:

张正丽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幼儿成长在父母创造的“温室”内,他们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因此,当幼儿离开父母走进幼儿园这一新环境时,自理能力普遍不高的现象凸显出来。如:自己不会吃饭,自己不会洗脸,自己不会穿衣服……我国的幼儿园教育大都是大班化教学,一个班级里有20~30个幼儿,如果每个幼儿生活都不能自理,那么幼儿教师的工作将变得异常艰难。所以,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幼儿园中,我们都要把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放在首位,家园携手,共同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才能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关键词:自理能力;家园共育;幼儿;培养策略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学前教育阶段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处在这个阶段的幼儿各方面的可塑性比较强,无论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还是性格塑造等方面,都能在这个时期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自理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也是最适宜的时期,因为他们从懵懂什么也不会,到经过摸索、锻炼各方面的自理技能全部学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配合和引导,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帮助幼儿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在家园共育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幼儿带着好奇,通过对新鲜事物的不断探索收获快乐。在幼儿园里自理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托班和小班的幼儿,因为他们年龄偏小,刚离开父母的呵护,需要加入一个新集体中,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就是他们的必修课。基于此,本文以家园共育为背景,提出了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一些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指正。

1. 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经过一些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得出: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比较强烈,他们往往比较喜欢亲自动手尝试,凡事总能表现得积极;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总是抢着说“我自己来”“我可以”。作为家长和幼儿教师,要善于尊重幼儿的这种意愿,并利用好这一关键时期鼓励并引导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生活自理能力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种本能,如自己学会吃饭、穿脱衣服、系鞋带、刷牙洗脸等。所以,我们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幼儿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这对开发幼儿的思维和以后的健康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幼儿从生活、学习、劳动、运动、游戏等过程中逐步获取自理能力。幼儿园和家庭应打好配合,有效互动,同步探索培养、发现并探究出能提高幼儿良好自理能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贯彻和实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由此可见,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会受到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身三方面的影响。对于家庭来说,父母是幼儿的“启蒙”教师,也是从呱呱坠地以后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会对幼儿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多数家长会认为把幼儿送进幼儿园,只要身体健康、认真学习就可以了。其实对于刚刚步入幼儿园的幼儿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理能力的养成。所以,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需要从家庭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对于社会来说,当幼儿出生以后就处在一个小型的社会圈中,在这个圈里有亲戚朋友、同学、教师,还有一些其他会接触到的人员,社会的“优胜略汰”是现实并残酷的,自理能力差的幼儿一般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这样较容易被社会所“抛弃”,因此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很重要。对于幼儿自身的发展来说,生活自理能力也是其最基本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发现自理能力强的幼儿往往自信十足,心理比较阳光和充满正能量。因此,对于幼儿这一弱势个体来说,更应该加强对他们自理能力的培养。

2. 家园共育下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

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只依靠幼儿园一方较难高效实现,只有通过有效的家园共育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助力幼儿健康成长。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教学经验,并学会反省和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同时也要求幼儿家长站在正确的位置,和幼儿园建立良好的沟通,多理解幼儿教师的工作,共同为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石。笔者认为,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进行。(1)理念先行,帮助家长提高认识

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很多幼儿家长工作比较忙,放在孩子身上的心思相对较少,因此早早地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中,希望通过幼儿园的教育和培养来促进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家长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幼儿园中,这应该是很多家长的想法。其实不然,对于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来说,幼儿园只是在其中起到了一种干预的作用,要想达到较好的效果,还需要得到幼儿家长从心理上的帮助和支持。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幼儿园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从家长的理念入手,帮助家长提高认识,让广大家长都认识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重要性。比如,定期组织家长会,请专业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家长普及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知识;在园中专门建立家长园地,让更多的家长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参与进来;定期发放给家长相应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详细手册,让家长有方向可寻,等等。这样在幼儿园大力的宣传和教育下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认识,才能有效保障家园共育下培养幼儿自理能力工作的有效进行。

(2)有效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在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只片面地给家长做教育宣传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让每位家长切实地参与进来,给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提高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助力家长在家庭中能采用恰当的方式和方法来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这就需要幼儿教师给家长带来有效的指导,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比如,指导家长在和幼儿相处时采用带有鼓励性和吸引性的语气来激发幼儿的动手自理的兴趣,避免采用催促、强制等语气。因为这样不仅起不到效果,还会让幼儿越发反感,不利于自理能力的培养。幼儿和家长生活的时间最长,每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性格都比较了解,在培养他们自理能力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家长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入手,在兴趣的驱使下让他们能主动地愿意自理。如当幼儿玩耍自己喜欢的玩具时,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将自己喜欢的玩具记得收拾到工具箱内。当幼儿不收拾的时候,家长可以把幼儿喜欢的玩具装作弄丢,让幼儿着急寻找,当找到后,指导幼儿把玩具收拾到指定的位置,以后玩具就不会跑丢了。除此之外,家长还可以利用“榜样”的力量,“以身示范”,行动引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如早上起床后陪伴幼儿一起刷牙洗脸,教会幼儿模仿自己挤牙膏、刷牙,刷完后将牙膏、牙刷放到自己的牙杯中。再如,当幼儿脱衣服费劲时,家长可以给幼儿做脱衣服慢动作的示范,教会幼儿怎样才能将衣服较快地拖下来。家长对于培养幼儿自理能力方面的影响最大,有的家长可能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合适,这就需要我们幼儿园和教师给予家长有效的引导,来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3)家园齐力,制定共育计划

由于家长的工作忙碌,时间有限,如果让他们主动找幼儿教师商议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具体策略,这样很不现实,也很难实现。这就需要幼儿园和教师主动出击,使家庭和幼儿园拧成一股绳,劲儿往一处使,共同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落到实处。在这一过程中,家庭和幼儿园要统一标准、统一目标、统一行动,这样才能有效并正确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笔者认为,为了让幼儿园和家长形成统一的认识,家庭和幼儿园要通过合作,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这样在标准统一的计划下通过配合,有的放矢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例如,在培养幼儿吃饭自理方面,可以将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自己用勺子或者筷子夹菜,自己独立吃饭。第二阶段,当吃完饭后,能将自己的碗筷放到指定的位置。第三阶段,吃饭时,保持良好的姿势,饭后能保持饭桌干净、整洁。通过明确的阶段性计划,让孩子在家庭中吃饭时也按照计划要求有序进行,帮助幼儿养成吃饭自理的习惯。同时,在制定计划并实行之后,还要及时地做好跟踪记录,让家长对幼儿的自理能力培养情况做好记录,并根据记录实时地做好调整,这样更有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

(4)建立平台,增强家园互动交流

为了更好地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家长需要了解幼儿在园中的基本情况;相反,教师也要清楚幼儿在家庭中的培养情况,只有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师的教育能力双提升,才能实现家园配合同步,才能助力幼儿自理能力的有效培养。所以,教师和家长应该定期保持沟通和交流,建立互动交流平台,通过家长和家长之间的经验分享,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互相学习,完善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方法。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平台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有形的沟通平台可以让幼儿教师、家长都处在同一形态下,并能通过沟通交流实现共育的目的。而无形的沟通平台相对抽象一些,就像教师和家长的默契,在通过园中幼儿教师给家长留下的外在印象、内心印象以及教育幼儿的印象等,从而家长从内心形成一种信任感。这样的无形的沟通平台只需要教师和家长的默契就能逐渐形成,是一个需要长期内化的过程。在教学中,比较立竿见影的还是有形的沟通平台,例如,建立班级微信群、成立幼儿自理监督APP、设计园中微信公众号等。教师可以把幼儿在园中的自理能力点滴进步发布到群里,家长也可以把幼儿在家庭中自理习惯的图片发到群里,让教师给予点评。同时,幼儿园可以将一些园中活动的照片加上贴心的暖语发布到园中公众号上,供家长阅读和欣赏。公众号做的不仅要有内涵,还要有趣,这样家长通过阅读和欣赏,就能对幼儿园的管理以及各个方面的用心都感到放心,从而幼儿园和家长内心成立了一个强大的信任平台,加强了家园互动的交流。

(5)加强巩固,深化自理行为

幼儿自理能力、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巩固和练习。特别是年龄较小的小班幼儿,他们的很多习惯养成都是需要反复多次的重复,才能逐渐形成的,尤其是一些经常用到又很难维持的自理行为。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行为做好监督和检查,帮助幼儿自理行为得到强化和巩固,使幼儿的自理行为在幼儿心中形成自觉,并在不知不觉中将良好的习惯养成。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不应该对幼儿多次重复一个正确的行为或者语言而感到反感,而是要积极配合幼儿在反复练习自理能力过程中的问题或者行为,对不正确的习惯给予纠正,对良好的行为习惯给予鼓励,从而深化幼儿的良好自理行为。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幼儿的自理能力,比如大便后如何擦屁屁、学习整理自己的衣服、正确洗手等。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让幼儿将这些自理行为变为习惯。当这些习惯在幼儿心中根深蒂固时,幼儿的自理能力就能得到了巩固,与此同时,幼儿的自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6)家园同步,养成自理习惯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自理能力是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幼儿身心还处于发展阶段,尚未成熟,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要想让他们快乐健康成长,喜欢上幼儿园,就需要家园同步,帮助幼儿养成自理习惯。首先,从家庭方面来看。幼儿家长应该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最喜欢吃什么、做什么,然后以兴趣诱导、长期坚持的方法,把兴趣作为目标帮助幼儿养成自理习惯。例如,对于喜欢做小手工的幼儿,他们往往动手能力较强,家长可以把整理衣物这一生活自理行为作为幼儿的兴趣方向,引导幼儿将每次换下来的衣物整理整齐,并按照颜色进行分类,整理成不同的形状。通过长期坚持,并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儿会享受这种自己整理衣物的过程,从而养成整理衣物的自理习惯。家长要注重从幼儿身边的各种小事做起,帮助幼儿养成自理习惯。其次,从幼儿园方面来看。幼儿园是传授幼儿生活技能的主要场所,幼儿自理能力的养成中起主要作用的还是每天在园中和他们朝夕相处的同伴们和教师。作为幼儿教师,要和家长做好沟通,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利用榜样效应给幼儿以正确的引导。特别是幼儿在园中的一日生活中的点滴,无论是上课学习的过程中,还是在日常吃饭、午休的生活过程中,都要加入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元素进去,让幼儿意识到作为一个社会小成员自理能力是最基本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让幼儿之间形成榜样效应,利用幼儿的模仿力找出班级上自理能力较强的幼儿为示范。总之,无论从家庭还是幼儿园,两者要统一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为主线,根据这一主线达到行动一致、教育引导方式一致,以此帮助幼儿养成正确的自理习惯。

3. 家园共育下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要遵循一致性原则。对于幼儿的自理能力,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点应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特别是培养方法和观点认识要一致。如果幼儿园和家长出现培养方式的差异,或者培养观点的不同,如有的家长认为幼儿还小,他们穿衣、吃饭是需要大人的帮忙才能完成,不需要自理,但是当幼儿加入幼儿园这一集体中时,教师往往很少有精力去给每个幼儿穿衣并喂他们吃饭,这就导致幼儿在家里没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到园中之后却手忙脚乱。所以,家长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应该普及相应的幼儿园生活,和幼儿教师提前做好沟通,帮助幼儿一起养成最基本的自理习惯,以便帮助幼儿快速适应园中的生活。其次,要遵循惯性原则。由于习惯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家长要刻意地关注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否成熟,并不间断地做好培养措施,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如有的家长性子比较急,前一天还要求孩子自己穿衣、脱衣,但是当遇到时间紧张的时候却直接上手帮忙了,这样孩子会觉得以后穿衣、脱衣应该是爸爸妈妈的工作,和自己没有关系。这样会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利于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幼儿园教师要给予幼儿家长正确的教育指导,让家长认识到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最后,方法适宜的原则。不同的幼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是不同的,家长对自己孩子都比较了解,但是教师就不同了,他们往往会对班级幼儿一视同仁。但是在自理能力培养上,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性别和接受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幼儿的自理习惯都能逐渐养成。

4. 幼儿自理能力培养反思

对于一名幼儿教师来说,他们在园中的任务很重,除了正常的上课之外,还要照顾幼儿的生活起居。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既要有一颗呵护孩子的爱心,还要有较为强大的内心。幼儿教师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发挥家园共育的作用,和家庭建立好沟通,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如此才能让幼儿有序并健康地在园中度过丰富的一日生活。由于幼儿各个方面正处于学习的阶段,无论是对外界的新鲜事物以及知识,还是对自己语言、行为的学习,都会有另一方去影响他们的行为。这一方不仅是幼儿园的教师、同伴,更重要的还有幼儿的家长以及存在于幼儿身边的每个人。幼儿的自理能力是他们在幼儿时期需要不断提高的基本技能,只有在教师和家长的完美配合下,才能让幼儿的这一技能很好地形成,并逐渐得到提高。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社会环境下,当代幼儿大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尽情享受皇帝班的待遇”,在幼儿的小家庭中被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精心呵护着,由此导致他们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弱,严重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因此,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是教师和家长的首要任务。但是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是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三方共同的努力和配合下才能实现的。因此,我们要在家园共育的前提下对幼儿进行自理能力培养,从改变家长的教育理念出发,经过幼儿园的正确指导,家园合作、互动,完善幼儿自身的自理行为,在长期的坚持下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玲.家园合作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之我见[J].家长,2021(28).[2]谭伊文.家园共育提高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方式方法[J].读写算,2018(18).

[3]王燕.家园共育: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J].新课程,2020(51).

[4]郭玲“.互联网+”家园共育模式下的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J].家教世界,2020(33).

[5]江晖.家园共育视域下幼儿习惯养成教育现状的研究——以湖北省某H市幼儿园为例[M].湖北:湖北师范大学,2019.

[6]曹晓萍.家园共育下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策略[J].甘肃教育,2021(03).[7]史海莺.家园共育促进幼儿发展的模式实践与探索[J].读与写,2015(12).[8]田慧丽.家园合力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J].新课程,2021(27).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