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3上)2月份学习资料:家园共育快乐成长——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究

作者: 时间:2023-02-21 点击数:

家园共育快乐成长——小班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探究

康 桃

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没有父母指导和帮助的情况下能够自理,具有自我劳动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如穿衣、掌握正确的洗漱方法、自觉起床叠被子、定期整理房间等。幼儿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儿童在劳动期间经过反复实践形成的个体劳动行为。在家庭教育期间,家长应有意识地帮助孩子提高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个人责任感和自信心,为他们将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一、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基本自理能力,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肯定他们的尝试和努力。”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里围绕着孩子,基本上事情都是由父母来安排的。在很多家庭中,孩子的日常生活没有自理能力,整个过程都需要家人的帮助。吃饭问题更为突出。比如一些孩子不能自己吃东西,当他们吃饭的时候,他们就坐在那里等着,问他们为什么不吃东西时,他回答说:“在家里是奶奶喂我,我在等你喂我。”

一些家长认为,吃饭、穿衣、上厕所等生活技能不需要培养。当他们的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们将能够自然地做到这一点。其实,家长的这种认知无形中剥夺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习技能的机会,会造成孩子能力发展的不平衡,给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造成障碍。对于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家庭是两个重要的场所。教师和家长应该保持一致,以确保培养目标的成功。

良好的自理能力是儿童立足未来社会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途径。儿童正处于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这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也是在家庭中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实现习惯教育的培养目标,教师要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提高教育力度,并确保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为他们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学习和生活基础。然而,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还很不成熟。如果教师和家长一味地采取说教式教育,不仅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会使教育流于形式,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自主能力的养成。基于此,以家庭视角为核心来探讨儿童自理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使习惯教育事半功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接下来文章从幼儿自理能力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以促进学前教育的全面进步。

二、家庭中影响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因素

儿童可塑性高,容易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家庭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场所,对培养儿童的独立意识,培养良好的自理能力,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家庭教育中也存在一些影响孩子自理能力形成的因素。

(一)家长培养幼儿的意识较弱

目前,许多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在家长的眼中,他们是掌上明珠。因此,家里的父母和祖父母会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他们身上。所有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由大人来安排,他们缺乏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意识。即使孩子萌生了自己动手的想法,也常常因为家长不必要的担心和阻挠而使孩子也失去了自己动手尝试的机会。同时,现在的家长过于注重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孩子报名参加各种辅导班。各种兴趣班的学习生活使孩子失去了自我服务和自我劳动的机会,甚至一些孩子的自理能力也会因为需要应付各种兴趣班的学习而退化。

(二)家长的教育方法不当

孩子一般都很小,在自理能力形成的过程中他们他们往往会因为不知道怎么做而面临很多实际困难。如果家长不能及时教给孩子正确的技能和方法,孩子就不能有效地学习自理技能和劳动方法,长此以往,容易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不利于培养他们良好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例如,当孩子们学习穿衣服时,他们通常把扣子系错或把衣服穿反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多数家长会直接代替孩子进行纠正,缺乏有效的鼓励和帮助,也不注意为孩子创造自我纠正的机会。

(三)家长缺乏耐心

要有效培养孩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学习习惯,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给孩子更多的尝试机会。只要他们愿意,家长就应该给予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即使一时做不好,也不能直接剥夺孩子继续尝试的机会。在此期间,家长需要有高度的耐心,注意通过正确的方法教会孩子正确的自理技能和劳动技能,长此以往,自然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即使这段时间有不完美的地方,也不会让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会继续努力,直到成功。然而,有些家长在孩子有尝试的欲望时,直接剥夺了孩子的主动性,在孩子自己动手时,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即使有些孩子做得不好,家长直接指责他们,而不是引导他们改正,这导致孩子失去信心,再也不敢尝试。

三、幼儿园与社会双面协同,优化育儿知识和教育理念

(一)幼儿园凭借师资优势,组织育儿经验分享活动

幼儿园在运行过程中,势必拥有一批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丰富育儿实践经验的优秀教师。他们能够通过每天的生活、学习、娱乐活动等方面科学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园共育的持续发展目标,幼儿园在确保园内基本工作正常开展的情况下,可以组织一批业务能力强的幼儿教师在社区开展相关公益活动,比如育儿知识讲座、幼儿自理能力培养专题等活动。这样不仅可以让家长从中学习到先进的育儿知识,优化幼儿教育理念,还能宣传幼儿园的品牌形象,同时还能锻炼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获得一举多得的实践效果。

3—6岁正是儿童情感、认知和各方面技能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启蒙阶段。这个年龄段的儿童,他们的认知能力就像一幅空白的画卷。家人、教师、小伙伴的言行举止都能在这幅画卷上留下相应的印记,无形中影响着孩子的行为习惯。无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行为,他们都会进行观察和模仿,并将其转变成自己的行为模式。榜样力量对儿童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基于此,在自理能力培养过程中,教师和家长都应发挥好带头作用,为儿童做好榜样形象。

(二)注重对隔代育儿方面的宣传

目前,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人们生活节奏在不断加快,生存和生活的压力也日益增大。大部分年轻父母奋斗在工作岗位上,缺少时间和精力去教育和陪伴孩子,所以,照顾孩子的重任就落在家中老人的身上,代际养育渐渐在家庭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基于此,大众传媒应注重对代际育儿的宣传,以保证育儿教育的全面性。如社区可以组织对孩子自理能力有效培养的宣传活动,鼓励家长、老人和孩子一起参加,全面普及育儿经验和知识。相关宣传部门应组织人员编辑祖父母育儿知识书刊,同时录制和播放部分隔代育儿的节目,加强早教知识的推广力度,进而及时优化部分老年人在育儿中的错误行为和传统观念,使其对幼儿早期教育有相对科学、正确的认知,并逐渐注重孩子良好自理能力的养成。

(三)借助掌中家园App,家园共育,在教育内容、方法上高度统一

根据幼儿自理能力的差异,教师和家长相互配合,制订“幼儿自理能力发展计划”。幼儿园通过掌中家园App发布家庭日常教学内容,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在幼儿自理能力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都必须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关注幼儿的需求,教育内容应由浅入深,潜移默化地开展幼儿自理能力教学活动。家庭应尽量选择多种教育方式,活动项目的准备应多样化,在孩子喜爱的游戏过程中完成孩子自理能力培养的阶段性目标。教师通过家园App微信或电话、家长访谈等方式,增加与家长的交流,及时了解幼儿自理能力培养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家园应该互相沟通,交流问题,共同讨论解决办法。教师总结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成功经验,并将其展示在家园合作的微信群上,为家长提供幼儿教育的方法。

家园合作,线上共同建立幼儿评价机制

儿童的学习过程就是游戏的过程,及时、正确地评价儿童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可以使儿童保持长期的学习兴趣。儿童自理能力的培养是由家园共同进行的,因此儿童评价机制的建立也需要双方共同探讨。微信群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家长与老师按时约定,进行网上讨论,共同制订《儿童自理能力发展评价表》。教师强调家长对孩子行为的肯定、鼓励和表扬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和家庭对幼儿自理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长期过程。只有通过反复训练,孩子才能提高自理能力。在新的家庭教育模式中,教师和家长应通过网络采用适合孩子年龄特点、孩子喜欢并愿意接受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他们要互相监督、互相讨论、互相鼓励,用爱心、耐心、关怀爱护好祖国的花朵,尽快实现培养幼儿自理能力的目标。

总之,幼儿良好自理能力的养成需要幼儿园、幼儿家庭长期坚持、共同参与,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家园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育儿效果。因此,幼儿园和家庭应共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和育人氛围,进而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为他们的身心成长和今后发展打好教育基础。



主办单位:太仓市高新区镇洋幼教中心